灰色是美好的

    所有的人都知道走极端是不好的,但很少有人能免于走极端。许多企业家尽管早过了看电影时急切地问谁是好人谁是坏人的年龄了,但他们在制定商业战略和进行投资分析时仍然不自觉地遵循黑白二分的思路。实际上,在黑和白这两个极端之间,存在着一个宽广的灰色带。简陋的商务思维暗中将这个灰色带抹去了,商业机会的丰富性和商业决策的复杂性也随之消失。
    在“新经济”、“不创新毋宁死”等概念和说法甚嚣尘上的那段时间,“新”(新的技术、新的商业模式等)与“旧”被认为势同水火,同“旧”划清界线成为商界风潮。这种商业思维导致了纳斯达克的一路飚升,也造成了它的一落千丈。然而在一个成熟的商人眼里,商业世界里目不暇接的“新新事物”中,真正的新东西并不多,因为许多新生事物不过是经夸张和渲染后的旧货色。炒作者惯用的方式是非此即彼、非白即黑,但成熟的商人相信,成功的秘密往往暗藏在不起眼的灰色带中。
    在曾被认为是“无比坚硬”的互联网泡沫终于破灭之后,那种导致了泡沫的商务思维仍然坚硬地存在着商业行为和媒体话语中。比如对媒体的投资,就存在如下说法――说法一:宽带来临了,窄带马上就要成为明日黄花;说法二:互联网“完了”,投资传统媒体才是唯一的通向盈利之路。于是,宽带和传统媒体的非理性繁荣初现端倪。
   在公司的成长过程中,是“先动”有优势,还是“次动”有优势?甚或是“末动”有优势?是“快”能带来成功还是“慢”能带来成功?对商业模式五花八门的公司,何以辨其真伪?我们之所以对这些难有定论的问题进行讨论,并不是想僭妄地给出某种结论。我们只想使问题的复杂性凸现出来,或多或少地反省和改变我们不假思索下判断的习惯,在通常是两个的可选项中增加一个或多个可选项,在制定战略和进行决策的时候保持“必要的张力”,让我们的商务思维逐渐从青涩、轻薄走向成熟、稳健。
     成熟和稳健不同于无主见者言行中的模棱两可或优柔寡断。其差别在于,前者始终保持对具体情景的敏锐的感受力,后者则对具体的情景感到眼花缭乱,只好在概念的跷跷板上忽上忽下。先动优势被证明为无效,并不能证明次发优势一定有效;“快”导致了有目共睹的失败,并不能证明“以慢取胜”就是成功的通则。
古    希腊有一个著名的谚语:“狐狸有千伎百俩而有尽,刺猬无一技之长而无穷。”在企业的类型上,我们可以把企业(及企业家)分为狐狸型和刺猬型。狐狸型企业和企业家总是想各种办法来解决公司面临的各种问题,其优点是灵活敏捷,随机应变,其缺点是难于形成自己的核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刺猬型企业的特点刚好相反,它不敏捷,不善变,遇到难题总是以不变应万变。但它的生存空间却比狐狸广阔得多。狐狸能聪明地借老虎之威以成其威,但与老虎相比,它永远是弱势动物。刺猾没有狐狸的机巧,但老虎在刺猬面前并无强势可言。
    所以,在先与后、快与慢之外,有更为关键性的问题:企业有无核心业务,有无核心核心竞争力。对新经济的反省,已经历了强调盈利的“P to P”(Path to Profit)阶段到“B to B”(Back to Basics)阶段。在本期的“管理书屋”中,我们发表了一篇对贝恩公司的两位咨询师写的《从核心中盈利》的评介文章。这本书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它把新经济中的诸多问题(如上面所说的“先与后”、“快与慢”)深化为企业核心业务的问题。对新经济的反省因此而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B to C”(Back to Core)阶段。
    如果不在核心业务的有无上对企业行为进行考察,我们很穷易在先与后、快与慢、真与伪的问题上纠缠不清,而一旦我们关注的是企业的核心能力,那么这些问题的答案就会清晰起来。自《小的是美好的》一书出版以来,对小企业的赞美延续至今。与此同时,自《追求卓越》一书出版以来,人们对大企业的兴趣一直压倒对小企业的兴趣。大的好还是小的好,也一直成为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黑白”思维的普遍性可见一斑。因此,超越“黑白”(大小、新旧、快慢……)二分的景观,回到商业事实本身,显得格外重要。